民间经常流传一句话“原汤化原食”,那么什么是原汤?什么是原食?“原食”指的是淀粉类食物,而“原汤”指用水煮这些食物得到的汤,如煮饺子、面条、馄饨的汤,以及米汤等,都属于“原汤”,“化”主要是指“消化”。俗语中的“原汤化原食”,即指这些汤能对所煮的食物,加强人体的消化和吸收。
本来这种民间传说可以听听,喝了也没什么危害。可是有人去较真,也真有“专家”给出了“科学原理”,大致可总结为三条:一是面汤中有糊精等“有助消化”的成分;二是面中有“消化作用”的酶溶解到了面汤中;三是面粉中的B族维生素溶解到了水中,还给出了具体的数字比例。于是,这面汤就有了良好的“助消化”功能。
其实这种结论是很经不起推敲的。首先是糊精。糊精是面粉中的淀粉被部分水解、从很大的分子变成比较小一些的分子的产物。在食品工业上,确实用淀粉来生产糊精。不过糊精的生产一般需要淀粉酶的参与。如果单纯用高温来产生糊精的话,需要在干燥和很高的温度下进行,比如烘烤。所以,即使煮面条的过程中能够产生糊精,它的量也会非常少。
再说消化酶。要解决消化不良的问题,所需要的消化酶应该是淀粉酶。淀粉酶的作用是把大分子的淀粉切成小段直至单糖分子,从而能够被人体吸收。面粉中并不含有这样的酶,面条要被吃到口中才会开始消化过程——口腔中含有唾液淀粉酶。一般而言,酶经过高温会失去活性。煮过面条的开水,即使有消化酶,也不大可能还留下活性了。至于面粉高温会失去活性,煮过面条的开水,即使有消化酶,也不大可能还留下活性了。
至于面粉中的B族维生素,的确是水溶性的,在煮面条的过程中有一些B族维生素溶解到水中倒也可能。只是这些维生素的生理作用并不包括帮助消化。
而且,目前市面上出售的很多挂面产品为了提高“筋力”,加入大量的盐在面条当中,煮出来的汤都是咸汤,对于控制食盐摄入相当不利。另外,由于饺子、汤圆中添加大量饱和脂肪,煮出来的汤也含有不少脂肪,未必适合多喝。因此,喝原汤是否有益健康,还要考虑具体情况,不可一概而论。